走进非遗|中医诊法

  • 2022.12.13
  • 校园生活


中医诊法是中国传统医药之一,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诊察疾病,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证候,对疾病作出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2006年5月,中医诊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


中医诊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名医扁鹊擅长“切脉、望色、听声、写形,言病之所在”;《黄帝内经》根据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理论奠定了“四诊”基础;西晋王叔和撰集《脉经》,承前启后,确立中医脉诊的方法。

中医诊法主要运用“四诊”的方法诊察疾病。望诊是医生观察病人身体有关部位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等;闻诊是医生通过听病人声音、嗅其气味以了解病情;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陪诊人员进行系统而有针对性询问;切诊是医生运用手的触觉,对病人寸口脉及体表特定的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体验。


中医诊法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经过数千年无数临床医学家积累和整理逐步形成和发展而来的。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因果关系,局部病变是全身病理反映在局部的体现。
中医诊法是中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疾病的方法,其潜在的科技与人文文化内涵,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医诊法体现了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特征,至今依然在普遍地使用,是断症施治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