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品鉴】原创美文:母亲的心事

  • 2021.05.15
  • 校园生活

【题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包含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努力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具有的思想文化素养。即日起,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国学教育研究中心将每周三、五、日推出“国学品鉴”专栏,为您推荐草原儿女原创美文,领学红色党史,鉴赏诗词曲赋,共同解读传统节俗。

天气阴晴冷暖?老伴儿身体如何?儿子儿媳怎样?女儿女婿可好?生活是否如昨……这些在别人看来声希味淡的琐事,却是我的两位母亲心心念念、乐此不疲的心事。她们不期盼儿子、女婿是冲锋陷阵的大英雄,也不期待儿媳、女儿是充满光环的名教授;她们只要儿子、女婿是平安健康的男子汉,她们只愿儿媳、女儿是快乐无忧的小女人。就像她们曾经在年轻岁月里有过的日常心安一样,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平凡日子里一点一滴走出的未来,再幸福不过了。

image.png

尤记得,中学时的很长一段时光,母亲的声音总是窸窸窣窣、零零碎碎,年少的我们把这种声音称之为“唠叨”。我甚至曾为了摆脱这种“唠叨”要上离家尽可能遥远的大学!后来,唠叨我嫁人的年纪,唠叨我熬夜加班,唠叨我拿泡面充饥……与我删繁就简的生活方式不同,在母亲眼里,每一件家常的小事都是她最重要的心事。刚参加工作那会儿离家稍远一些,只有节假日才能回家与母亲团聚,母亲的“唠叨”并未随之减少,母亲会把她看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做的笔记拿来让我看,告诉我讲完课喝上一杯热牛奶或豆浆可以补充消耗的能量,嘱咐我吃一个猕猴桃能补充全天所需的VC……母亲全心全意守护的这些小事,其实就是她剪不断、理还乱的心事。

image.png

“疫情”期间“闷”在家里,本就对一日三餐要求极尽素简的我,早餐几片面包或馒头,一碗粥或一杯豆浆,因为体检发现胆囊壁毛躁,连一个鸡蛋都免了;中餐煮一碗面条;晚餐蒸一穗玉米就能打发。而一回婆家妈那儿,必是炖菜、炒菜、拌菜样样俱全,她老人家让这三餐变得如此丰盛而重要,重要到成为她的心事,她不仅张罗着家人爱吃的饭菜,而且也盘算着孩子们爱吃的东西如何能原汁原味打包带走,如何能变成冷冻食品快递出去……母亲的心事裹在其中,令人回味无穷,那便是家的浓浓味道。

image.png

去年有一段日子,夫君服用汤药,婆家妈在熬药时无意中尝了一口,发现极苦。那天晚餐后,她拿来一个糖罐对我说:“找几块他爱吃的糖带回去吧,喝完汤药给他吃块糖……”虽然夫君每次喝完汤药,并没有吃我从婆家带回来的糖,但我却一直把糖放在茶几上的盒子里,每次看到这些糖都能嗅出生活的甜味。这甜味支撑着我,无论遭受怎样的诟病都不会痛苦不堪;这甜味浸润着我,无论得到怎样的赞美都不会飘然若仙。而我似乎也从中略微读懂了母亲不愿诉说、不能透露的心事:担心孩子吃苦,更担心孩子怕吃苦!她们只能将这种矛盾化在心里,将它变成一件理所当然的小事淡然处之。

image.png

曾经看到过北大才女赵捷写的一段文字:“我钦佩一种父母,他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遇到这种境界的双亲着实是命运赐予的“顶配”父母!可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享受着生活恩赐的“高配”父母?无论你觉得他们有多么不得体,都难以退出“我爱你”这场人生大戏。无论他们有多老,无论自己的孩子有多能干,在他们眼里,也依然是那个需要保护的孩童。哪怕,你强大到可以指挥千军万马,他们也难以放心让你独闯天涯。爱有多深,方寸就有多乱!

image.png

著名女作家龙应台说:“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我深以为然!然而,2020年早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明白:自己思维定势中那些简单的幸福,其实并不是生活分享给大家的“标配”。泪眼朦胧中望着母亲远去的背影,她那慈爱的目光、粗糙的双手、温情的话语……清晰浮现在我的脑海,恍然间明白母性是在这些平凡庸常的小事中永恒定格的,原来这就是母亲最重要、最幸福的心事。

image.png
image.png    
【作者简介]

富宏,满族,中共党员,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国内访问学者。中国高等教育协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音乐传媒系教授。先后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从教25年来,主要从事中外音乐史与音乐名作赏析及相关音乐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个人专著一部:《高职音乐教育探索》(24.7万字,2018年12月出版,ISBN 978-7-5682-6548-5);教材两部:《音乐鉴赏》(19万字,2017年7月出版,ISBN 978-7-5682-3050-6),《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17.1万字,2019年3月出版,ISBN 978-7-5640-9659-5)。曾参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音乐教师教育四年制“双导师”培养模式与研究》。论文《困境与出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曾获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高师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