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金”建设之“金课”|以“五结合”新范式培育时代新人——兴安职业技术学院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探索与实践

  • 2025.05.28
  • 综合新闻


编者按: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教师团队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锚定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目标,深耕教学改革实践。团队立足职业教育特点与学生成长需求,创新构建起“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结合、红色文化与当今时代理论结合”的“五结合”思政课体系。其中,《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凭借创新的教学模式、优质的教学资源和显著的育人成效,被评为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为职业院校思政课守正创新、铸魂育人探索出一条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发展路径,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思想动力。

640.png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智慧职教MOOC平台截图



理论与实践结合:从“知识灌输”到“行动赋能


课程团队打破传统思政课单向讲授模式,以职业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为切入点,紧扣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及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针对传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供需脱节”等问题,重构“理论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双轮驱动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涵盖绪论及六大核心章节,通过智慧职教MOOC平台整合微课、案例库、互动讨论等资源,形成“课前导学—课中探究—课后拓展”的混合式教学闭环。依托思政课虚拟基地、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盟的爱国主义基地、现代化农牧业基地等,深度挖掘地域资源,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构建“行走的思政大课堂”。

640 (1).png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

(新农村普法视频截图)

640 (2).png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

(现代大棚现场讲课视频截图)


线上与线下结合:打造“无边界”混合式课堂


依托智慧职教MOOC平台,课程创新构建“三阶段六环节”立体化教学模式。课前阶段,线上平台精准推送微课资源包(涵盖核心知识点),同步配置拓展阅读材料(经典案例、相关视频等)供学有余力者自主探究,并开设课前讨论区,围绕“知识预学困惑点”等主题激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课中阶段,线下课堂遵循“备—导—析—探—悟—行”六步流程:教师先通过平台数据复盘预学情况(备),再以故事、案例、视频、虚拟仿真场景导入新课(导),结合案例剖析书本核心知识点(析),组织小组探讨问题(探),通过即时答题、思维导图构建引导知识内化(悟),最后链接课前讨论成果布置迁移实践任务(行);课后阶段,紧扣专业特色开展“地域资源联动型”思政实践:比如护理专业学生在养老院传递关爱,师范专业学生对接当地学校采访优秀教育工作者,旅游管理专业在当地的红色资源中厚植家国情怀。

640 (3).png

备—导—析—探—悟—行”六步流程图


校内与校外结合:构建产教融合育人生态


为强化思政课育人实效,通过与政府、行业、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建立“政校行企”四方联动长效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打造服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质服务平台,构建“校内与校外结合”的产教融合育人生态。依托“三区两基地一村”等平台,课下组织师生开展多元实践教学,比如在经济实践场景中,依托平台优势,学生踏入物流园区,直观感受经济智能化发展为农牧业搭建的现代化平台;深入经济开发区、新农村田间牧场,了解现代化农牧业绿色发展路径,在产业一线感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厚植对家乡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每学期全校性实践教学活动依托平台有序开展,使思政课摆脱枯燥说教,变得生动鲜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统一,切实增强思政教育感染力与实效性,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640 (4).png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

(进校园与全国先进工作者访谈视频截图)

640 (5).png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关心关爱老人视频截图)


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结合:实现“盐溶于水”的浸润式育人


在思政课教学中,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致力于实现“盐溶于水”的浸润式育人效果。为此,课程建设过程中着重打造案例库,深度挖掘契合课程内容与思政目标的典型案例,构建多元资源体系。针对不同专业,案例库提供精准适配案例:理工科收纳科技创新攻坚、大国工程建设实例,如“天问一号”探火背后的技术突破,展现科技实力与科研精神;文科选取社会热点与文化传承故事,例如敦煌文化守护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使命;艺术类则收录优秀艺术创作历程、非遗传承实践,如苏绣技艺创新故事,激发文化自信。案例按教学环节分类,课前案例用于预习导入,课中案例支撑深度剖析,课后案例助力拓展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按需调用,学生通过真实案例深化知识理解、提升实践能力,实现理论学习与思政浸润有机统一,切实增强精品课育人实效。


红色文化与时代理论结合:激活文化育人新动能


兴安盟作为内蒙古革命老区,拥有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等“一馆十址”红色资源,以此为依托,通过“红色文化+时代理论”的深度结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兴安盟红色历史有机融合,开发出《兴安党旗红》《信仰的力量》等特色课程,并融入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以红色文化为根、时代理论为魂,通过理论场景化、实践社会化的创新路径,将红色密码转化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能,为培养扎根边疆、担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鲜活样本。

640 (6).png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

(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课视频截图)

640 (7).png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活动

(兴安盟图书馆与学生共同品读《共产党宣言》视频截图)

自2016年启动建设以来,课程历经多次迭代升级,2023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在线精品课程,累计吸引全国475所学校、超1.1万名学生参与学习,资源访问量突破10万次,成为职教思政数字化转型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