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铸魂 绘制思政育人“同心圆”——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内蒙古高校思政工作孙玲名师工作室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党的教育方针真正落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以实现的必然路径。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内蒙古高校思政工作孙玲名师工作室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头雁的作用,5月中旬至6月,工作室组织开展了“培根铸魂 绘制大中小学思政育人‘同心圆’”教研活动,每周教研会进行主题研讨,并组织高校思政教师走进中学课堂听课学习。
教研会上,由新入职的思政教师从自身中学教学经验出发,结合一年的大学教学经历分享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
有着多年高中教学经验的薛元泽老师对大学、高中的思政课教材内容进行了梳理,从知识衔接、能力衔接、素养衔接三个方面阐释了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见解和思考;
曾经参与中考出题的白晓梅老师认为中小学思政课的特点是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构建课程的基础,而大学的思政课对比中小学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更系统更深刻外,注重面向社会职业人才的培养。
有一定中学教学经历的乌云其木格、郭海楠、赵寒影老师也分别做了简要分享,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其他教师也都畅所欲言,从大中小学课程结构、知识衔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和研讨。
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专委会主任李建文从教学科研角度对思政教师提出了几点建议,他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思想的布道者,也是政策理论的宣讲者,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仅能够“照着讲”,还能够进一步“接着讲”、“深入讲”,这就需要潜心钻研,能够通过专业的知识理解现象、透过深刻的本质把握规律。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如鸟之双翼,两者不可偏废。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提升理论阐释和运用能力、研究能力,思政课程的学理性才有保证、知识性才会彰显,青年学生才会逐步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消化,理性上被说服,感情上才会被打动,如此思政课就能实现“有意义”和“有意思”的有机统一。
为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学思政教学的育人过程,孙玲主任带领老师们走进了中学的思政课堂,分别听取了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教师崔连波高中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教师闫钰琪七年级《我与集体共成长》的课堂教学。
崔老师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课程内容的设计如剥洋葱层层递进,链接时事政治,采用一案到底的教学方式,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是一堂集德育培养、素养提升、思维训练、知识拓展于一体的好课。
闫老师从学生的校园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感受从个人走向集体、走向社会和国家的价值体验,环节设计逻辑紧凑,形式多样,学生思维活跃,踊跃发言,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思政课。
在乌兰浩特市第四中学听崔连波老师的课
在乌兰浩特市第十二中学听闫钰琪老师的课
在课后的交流研讨中,各位老师都积极发言,阐明了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思考。马克思主义教学部姚月副主任谈到,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是由一个学段接续一个学段完成的,只有充分考虑到思政教育在教育各个阶段中的状况,才能建构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并能实现纵向有机衔接的学生思政教育方法体系,而做好学段层次衔接,是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方法一体化建构的根本点。其他老师纷纷赞同,并表示会进一步加强跨学段教学交流,更多地了解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育人过程,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创新方式,贡献力量,不负思政教师育人使命,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孙玲主任在课后研讨总结中表示,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研究,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机制,计划在下学期与大中小学进行同课异构活动,更加直接有效地研究一体化建设。她还强调全体思政课教师都要潜心钻研,在深刻总结教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科研项目,努力做到教研科研协同发展。最后,她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的内容对青年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她指出,思政课青年教师要牢记书记嘱托,按照“以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为自觉追求”的新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快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高尚师德师风,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此次活动的开展牢牢把握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新时代育人使命,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主题深入交流探讨,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了新观点,共享了新成果。今后将努力搭建更多的大中小学开展思政工作的交流平台,在丰富活动、优化载体、课程教学等方面凝聚资源智慧、创新方式方法,打造更多鲜亮的思政品牌,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