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专业介绍
1.专业基础
(1)办学基础条件优良,历史积淀深厚
畜牧兽医专业于1985年设立,为自治区重点专业;2004年院校合并后成为学校首批专科层次核心专业,逐步构建了产教融合育人体系;2016年获批自治区优秀教学团队;2019年深化校企“厂中校”模式,获评创新示范项目奖;2022年立项自治区级高水平专业群核心专业,获批自治区级特色专业;2023年获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绿色畜牧业生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2024年成立乡村振兴学院;2025年获批“现代畜牧业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经过多年发展,该专业形成了“农牧为本、育训一体、全链赋能”的现代畜牧兽医人才培养生态,持续为区域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校内实验实训场所总面积为8890.29平方米,实训场所共17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共474台(套),生均仪器设备值2.13万元;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94.70%以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95.38%,毕业生就业留盟率14.07%,企业满意度100%;每年培训企业员工和个体经营者近6000人,是兴安盟唯一从事畜牧兽医专业继续教育的基地。2016年起,畜牧兽医专业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等两所普通高校联合开展了动物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层次联合培养,毕业生202人全部在自治区相关行业就业,积累了举办动物医学职业本科专业的经验。
(2)师资结构合理,教学能力突出
专任教师“双师”作用显著,畜牧兽医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博士5人,硕士19人,双师型教师占比75%,专任教师生师比19.04:1。专任教师每5年必须累计不少于6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在行业大师引领下深度参与项目研发与孵化,企业实践成果作为课程内容反哺教学,形成了一支高水平教学团队。同时,行业大师工作室绩效突出,先后建成2个行业大师工作室,行业大师深度参与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领专任教师和学生进行项目研发和成果孵化,引领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兼职教师数量、专业教学任务承担情况均满足设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的基本要求。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已经形成,专业长期聘用企业兼职教师7人,兼职教师均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专家和骨干,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教学时数占比达到21.3%;兼职教师在实施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中担任“师傅”,在学生技能培养和良好职业道德培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近年来,我校教师深入践行“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理念,积极参加各级教学能力比赛、技能竞赛和科研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绩充分彰显了我校教师深厚的专业素养、出色的教学能力以及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风貌,实现了“赛教互促、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3)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成果成效显著
依托专业按“基础过关、技能提高、创新转型、素养提升”等不同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根据产业建专业,围绕产业办专业的原则,形成了“四方协同·七个结合·六风三全”人才培养模式。即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着力做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专业思想与企业文化、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课程资源与前沿技术、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的“七个结合”;推进党风、教风、学风、班风、考风、赛风的“六风”建设;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从而实现学生启智润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功申报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1项。
同时,强化实践教学,专任教师带领学生组建项目组参加项目研发与孵化,将真实项目作为课程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的核心内容,并将项目成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实践教学课时占比达61.91%,实验实训项目开出率100%,这种“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胜任力,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在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兴安盟作为极具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基地,拥有深厚的革命文化底蕴;同时,当地畜牧业历史悠久,沉淀出独特的优秀畜牧文化。将兴安盟红色教育元素与优秀畜牧文化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元素的有机融合,做到“有根、有据、有效”,实现专业课程思政100%全覆盖,通过特色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扎根边疆、服务三农”的职业情怀,提升专业认同度,显著增强学习内驱力。
(4)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共建共享共赢
与畜牧产业优质企业合作稳定,达到18家。专业与内蒙古杜美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厂中校”基地和教学模式多次被自治区内外专家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聘请国内行业领军专家,建成包括“肉羊养殖”和“多羔羊繁殖”等2个大师工作室,先后主持或主要参与具有自治区级领先水平的研发项目10余项,获得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科研项目及孵化成果领跑了兴安盟畜牧产业发展。
搭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平台。获批兴安盟市域产教联合体并进行实体化运行,“绿色畜牧业生产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引入多个自治区名企入校的“产教融合基地”“科技研发与孵化创新基地”“技术交流与推广中心”在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成的“内蒙古自治区牧业应用技术研发与孵化基地”“中国多羔羊基因育种研发中心”被国家农业农村部命名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和“国家羊核心育种场”。
校内建有动物医学专业实训室17个,实现实践教学全覆盖。引入18个自治区名企入校,校企共投、共建、共管、共用、共育、共赢,成为生产型、研发型、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在国内和自治区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5200平方米的“现代畜牧业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是产学研一体化的成果研发与孵化基地,将为举办四年制本科教育奠定基础。
(5)社会服务能力突出,辐射影响广泛
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近5年,专业将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每年培训人数近6000人,累积到账经费2000余万元,覆盖了旗(县)、镇畜牧机构从业人员及个体经营者的90%以上;建设“现代畜牧业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紧密服务兴安盟畜牧业,培训了2万多名技术技能人才,为兴安盟各旗(县)、镇相关站点培养了管理和技术骨干,占比70%以上。
研发成果反哺课程建设。畜牧兽医专业教师下沉行业企业,在行业大师引领下进行项目研发与成果孵化,专任教师将研发成果以项目形式反哺教学,支持学生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在科教融汇方面成效显著。
(6)培养质量显著,社会认可度高
2022-2024年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生人数382人,招生计划完成率99.15%,新生报到率达91.95%,平均就业率94.7%,毕业生专业对口率95.38%,在自治区同类专业中位居前列。
具有丰富本科层次办学经验,职普融通教学成效明显。专业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联合开办应用本科教育,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本科教育的办学经验,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平均为92%,是自治区当年本科毕业生在兴安盟从业总数的87%,本科毕业生留盟率达到94%。
2.专业发展特色
思政育人树典型,基于畜牧文化,构建学生“大思政”教育体系。专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度挖掘兴安盟革命老区红色历史资源,凝练畜牧文化内涵,将文化育人有机嵌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专业的“大思政”教育体系。
产教融合创特色,校企“双元”共育兽医人才。依托兴安盟市域产教联合体及“现代畜牧业内蒙古自治区产业技术工程化中心”,动物医学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机制。与知名兽药企业、养殖场合作设立校外“教学-生产”一体化基地,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沉浸式实践环境。联合行业专家开发实战课程,将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同步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毕业即上岗”的无缝衔接。同时,围绕“国家级现代畜牧业试验区”,促进“兴安盟市域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专业积极参与创建自治区级畜牧试验区建设,通过政、校、行、企四方合作,以项目研发与孵化为载体进行实体化运作,助力构建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
数字赋能强专业,打造兽医人才培养“智变”新范式。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推动教育智能化转型,构建“虚实结合、数据驱动”的创新教学体系。引入VR/AR技术开发动物解剖、手术模拟等虚拟实训项目。建立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库,利用AI算法分析学习轨迹,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实现“精准施教”。
智慧教学新模式,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多元互动”的智慧教学模式,打造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全链条育人体系。建设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在线资源,实现“线上自主学习+线下翻转课堂”的深度融合;升级智慧教室,配备智能互动终端和远程诊疗直播系统,支持多校区同步授课及临床案例实时研讨;构建“过程性评价+成果导向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引入企业、同行等多方评价主体,形成“教师-学生-企业”三方协同评价机制。